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院长致辞
 
网站首页 / 医院概况 / 新闻中心 / 就医指南 / 科室导航 / 专家荟萃 / 健康园地 / 临床科研 / 党群建设 / 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传承创新
 

【中国国医节】弘扬中医 · 传承国粹|宋南昌:“让中医药在我们手上更好传承下去”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9 16:28:34 点击量:534

传承中医国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

——习近平

中国国医节

可能,你对它不太了解

但它到今年已经走过95个年头了

中国国医日,又名“中国国医节”。起源于中国上海。1929年,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那时中医药被称为旧医药)。如果取消旧医药被确定,今后治病用药只能是西医药,如此以来,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中药就会被遗弃。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当时,此事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振动,1929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两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民心民声。最终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

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然的医学智慧。它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庆祝国医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应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的医学体系交流互鉴,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让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国医节不仅是对医者的致敬,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我们要携手共进,坚定文化自信,共筑国医辉煌,为人类的健康与福祉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瑶湖院区鸟瞰图

宋南昌:让中医药在我们手上更好传承下去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书法家雷凯赠宋南昌书法两幅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 (1).jpg

宋南昌正在给国际生授课

3月15日,在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诊疗室内,一位古稀老人正手持毫针,稳稳地悬在患者腰部上方,轻而准确地向患者穴位刺入。这位老人就是江西省国医名师宋南昌。


宋南昌的医学之路始于1969年,刚满18岁的宋南昌怀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毅然投身医疗事业。从拜当地草药郎中为师到走进中医高等学府深造,再到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医,几十年时光荏苒,他从当年一根针一把草的赤脚医生蜕变为如今的国医名师。


如何传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减少百姓的痛苦,节俭医疗开支?


宋南昌一直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在宋南昌看来,治病与治未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1989年宋南昌带领团队在省内率先开展三伏灸贴发泡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他主持的三伏灸加贴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研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列为省级中医药适宜推广技术,并在在省内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多年来,三伏灸贴技术得以薪火相传。宋南昌不仅忙碌于临床和科研之间,更是在培育英才上倾尽心血。


由他命名的宋南昌传承工作室成为了江西省首批国家级传承工作室。几十年来,宋南昌培养过的硕士生、博士生多达20余名,每年跟师学习的规培生、实习医生有50余人。宋南昌常说中医讲传承,传承是老师徒弟一起努力。关键是9个字:学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医药的春天已经来了。”宋南昌说,“医学发展快,中医也一样,更需要安下心来,让中医药在我们手上更好传承下去,不辜负历史的使命。”


回望从医路,宋南昌因仁心,得仁术。他希望每一个初涉杏林之人,必先修德,诚心正意,方可学仁术,救助患者。


文章转载:《南昌日报》躬耕杏林永熙初心 岐黄之术暖惠百姓


 

当前在线人数:361人, 您是第 6818位访问者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1024*768

版权所有: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赣ICP备2021002407号-1   

技术支持:   ga.PNG赣公网安备 36010302000537号



扫码查看服务号

扫码查看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