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曰“韶山冲连炭子冲,风雨潇湘起二龙”,这二龙指的就是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非凡篇章的二位伟人:毛泽东和刘少奇。
5月19日,机关党支部和门诊党支部联合组织了党员、培养对象和要求进步人士一行50余人前往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的故乡湖南韶山、宁乡花明楼,开展革命实践教育,学习伟人精神与事迹的红色之旅——潇湘伟人故里行。
迎着初夏的早阳,我们踏上了寻访伟人故里的行程,途中导游给我们介绍了此次行程的安排,首先是参观韶山冲毛主席故居,接着是毛主席铜像广场、滴水洞,第二天参观位于宁乡县的花明楼刘少奇故里。此番路途遥远,我们按捺着心中的激动之情,经过了近7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到达了韶山。在急用过午餐后,跟着导游的指引来到了毛主席故居——韶山冲上屋场。
终于来到了毛主席故居的门前,这是一栋普通的江南农舍,共有十二间半房间,它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背山的翠竹、苍松和屋前的荷塘绿水把这栋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门额之“毛泽东同志故居”匾系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亲笔提写。毛泽东的卧室与其父母卧室相邻,床边放着桐油灯,房间的桌子和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陈设非常朴素。卧室顶楼上有开口,顺楼梯可攀上。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就在这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并建立了韶山第一个中共支部。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回到韶山。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是整整三十二年!回到家乡的毛主席感慨万分,写下了气势宏大豪放的七律诗《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出了故居我们前去铜像广场瞻仰毛泽东主席铜像。主席铜像是按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座西南、朝东北,主席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双眼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铜像高6米,红花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重3.7吨。基座上,江泽民总书记专门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金光闪烁。关于主席雕像流传着三个故事。一个是说运输的时候经过井冈山,好好的车子突然抛锚了,检查也没有毛病,只好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车子又无缘无故的好了,后来大家都说井冈山是主席战斗过的地方,主席想在那里住一晚;第二个是在韶山树立雕像的时候,工人把绳子系在雕像脖子上,结果用了几台车也没有成功,后来把绳子放在腰上,一下就成功了;第三个就是主席雕像落成那天,日月同辉,杜鹃怒放。当时是12月份,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以及杜鹃花开是比较少见的。这些故事的流传让人们更感受到毛主席的伟人气息。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与钦佩,在院党委书记黄效忠的带领下我们排列好队伍面对毛主席铜像,虔诚地行了三鞠弓礼。
别过主席铜像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了景观集造化之神秀,座萃人文之盛事,蜚声海内外的滴水洞。它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以一小山涧作为出口的狭窄谷地,由于谷深青幽,犹似一洞,山上有一泉水,从岩石滴下,故称“滴水洞”。这里原为毛泽东同志祖父的居住地,《毛氏族谱》赞之曰:“一沟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未识,石桥如镇几重关”。我们参观了滴水洞的一号楼,是毛主席居住过的,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近似,摆设简朴精致, 主体为两间办公室,其一便是毛泽东办公的地方,室内一张大办公桌上,摆着个一毛笔架,一个茶杯和一个椭圆形菊花石砚,一个带嫩绿色罩子的台灯,桌前有一只藤椅,还有白套沙发两个。屋顶装有圆柱形吊灯。办公室开有三扇门,分别通往会议室,卧室和北面走廊。
当参观完滴水洞时,天色已晚,第一天的行程就结束了,我们期待着第二天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宁乡县花明楼镇的刘少奇同志故里,它占地面积4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里面包括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故居、铜像广场、文物馆及花明楼等。
进入刘少奇故里,首先我们参观到的是刘少奇铜像,铜像为站立式全身像,底座高3.1米,像高4米,总高7.1米, 有两层含义:刘少奇同志享年71岁,以此纪念;“七·一”是党的生日,以此缅怀刘少奇对党和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顺着林荫道我们到了山青水秀、幽静宜人的小山村名叫炭子冲,刘少奇同志故居便在这冲里。故居是一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普通四合院,始建于1871年,它面临绿水、背靠青山,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半、茅屋5间。1898年11月24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这里诞生。经过一个多世经的风雨沧桑,这栋普通农舍也同少奇同志一起经历了辉煌而坎坷的岁月。槽门上的门匾“刘少奇同志故居”是1982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走进故居,可以看到这个院子里有“刘少奇同志旧居”的门匾,这块门匾是1959年故居开放时悬挂在槽门上的。在这块门匾的后面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他的故居很快被封闭,这块门匾连同许多的陈列物均被打的打、砸的砸,有的便堆放在公社的杂屋里,也准备予以销毁。这时,公社的炊事员怀着对刘少奇同志的敬仰之情,冒着风险偷偷地把这块门匾从杂物中拣了出来。为了保护好门匾,炊事员灵机一动,把它翻过来作为切菜的案板使用,就这样,门匾经过五位炊事员的巧妙保护终于得以保存下来。这里的摆设颇具江南特色,刘少奇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961年春夏之交,身为国家主席的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省委和县委要为他安排条件较好的招待所,他都坚决拒绝了,他说:“我是回乡搞农村调查的,住在招待所的高楼大厦里与群众疏远了,住在自己家里,乡亲们来去自由,顶好。”整整七天六晚,少奇同志在临时搭起的床铺和儿时常抚的旧书桌旁,思考着国家大事。在调查时,少奇同志看到好几个村的村民无屋可住,他把这些村民召集在一起,说要把房子分给他们住,村民们摇头摆手决不接受。少奇主席恳切地说:“拜托大家,帮我守屋好不好?”主席诚心诚意,村民无法推辞,于是六户村民分别住进了刘少奇旧居。这就是为什么旧居在“文化大革命”中居然能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原因。青少年时代的少奇同志常在这里读书学习,由于他酷爱读书,博闻强记,被当地一博学之士誉为“小书柜”,所以少奇同志就有了个“刘九书柜”的雅号。
为了完整、系统地了解刘少奇同志的生平业绩和伟人风采,我们走进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内共有8个展厅,陈列面积 1000平方米 ,共有文物展品800余件。陈列采用专题与生平相结合的方法,分为四个主题,大手笔反映少奇同志生平事迹,体现少奇同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和巨大贡献。在第七个展厅里,一个大展板概括性的介绍了刘少奇同志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六个主要贡献: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内涵;创立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理论;丰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思想内容;最先把群众路线概括为党的根本路线;提出了执政党应为更高的共产党员条件而斗争;全面论述了党内斗争的理论和原则。
两位令世人瞩目的伟人故里,就在我们匆匆的脚步中,浮光掠影般的参观完毕,深感意犹未尽。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主席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拥有极不平凡的艰苦卓越的革命经历,作为共产党人的积极追随者,我们崇敬他们,学习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工作、奋斗!
二00七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