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院长致辞
 
网站首页 / 医院概况 / 新闻中心 / 就医指南 / 科室导航 / 专家荟萃 / 健康园地 / 临床科研 / 党群建设 / 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传承创新
 

【夏至】顺阳护心,滋阴防暑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1 16:44:18 点击量:26

image.png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阳气最旺盛的节气。此时骄阳似火,蝉鸣阵阵,万物生长到了繁茂的顶点,却也意味着阴阳转换的悄然开启。此时养生,关键在于“顺阳护心、滋阴防暑”,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请收好下面这份夏至养生指南,助您清爽自在过盛夏!


起居调养:顺应天时,护阳养心


image.png

1. 晚睡早起,与日同行

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可稍晚睡(不晚于23点),但务必早起(5-6点),以顺应自然界旺盛的阳气。

2. 午间小憩,养心养神

“午觉不睡,下午崩溃”。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闭目养神或小睡20-30分钟(不宜过长),能有效消除疲劳、养护心气,预防“夏打盹”。

3. 避暑有方,忌贪寒凉

通风防暑:避免正午烈日下长时间活动,保持居室通风凉爽,但切忌长时间直吹风扇、空调(尤其睡时)。空调温度建议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温水沐浴:出汗后,待汗稍收再用温水冲洗。大汗淋漓时忌用冷水冲头、洗澡,以免寒湿闭郁毛孔,引发不适。

4. 情志平和,静养勿躁

夏气通于心,易扰心神。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烦躁暴怒。可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使心神安宁。


饮食养生:清心解暑,健脾化湿


图片

夏/至


1. 饮食清淡,减苦增辛

《千金要方》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夏至后心火当令,过食苦味易助心火克肺金。宜适当减少苦味(如苦瓜虽好,不宜过量),稍增辛味(如姜)以宣肺散湿。

2.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瓜类:冬瓜、丝瓜、黄瓜、西瓜(性寒,体质虚寒者适量)—— 清热利尿。

其他:绿豆、莲藕、番茄、芹菜、生菜 —— 解暑生津。

3. 健脾祛湿,顾护中焦:暑多夹湿,易困脾胃

祛湿佳品:赤小豆、薏米(可炒制减轻寒性)、芡实、山药、白扁豆。

推荐汤粥:绿豆薏米汤、冬瓜薏米排骨汤、荷叶粥、山药小米粥。

4. 顾护阳气,温养脾胃

冬吃萝卜夏吃姜:晨起可含服或喝少量姜枣茶(生姜2-3片+红枣2-3颗煮水),温中散寒,振奋脾阳,防寒凉伤中。

忌过度贪凉:冰镇饮料、冰淇淋、生冷海鲜等大量食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

图片
图片


运动养生:适度舒缓,避暑防汗



1. 择时运动

避开烈日炎炎的正午(10点-16点)。最佳时段在清晨(6-8点)或傍晚(17-19点),此时气温相对凉爽。

2. 强度适宜

选择低强度、节奏缓、时间不过长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3. 推荐项目

散步、快走:简单易行。

太极拳、八段锦:动静结合,调息养心。

瑜伽:舒缓拉伸,宁心安神。

游泳:消暑散热佳选(注意安全及卫生)。

4. 及时补水

运动前、中、后都要少量多次补充温开水或淡盐水,切忌豪饮冰水。

5. 汗后调护

运动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湿衣,避免吹风受凉。待汗止息平后再洗温水澡。



茶饮养生:生津解渴,安神除烦


图片

1. 经典酸梅汤

材料:乌梅30g、山楂15g、陈皮10g、甘草5g、桂花3g、冰糖适量(根据口味);

做法:除桂花、冰糖外,材料洗净浸泡30分钟,加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煮化,关火撒桂花,滤渣放凉饮用。冰镇口感更佳(体质虚寒者少冰);

功效:生津止渴、开胃消食、解暑安神。夏至标配!

2. 清心三豆饮

材料:绿豆、赤小豆、黑豆各30g(可加少量陈皮或薏米);

做法:豆子洗净浸泡数小时,加水煮至豆烂汤浓,可加少量冰糖或盐调味,喝汤吃豆;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补肾养心。

3. 菊花枸杞茶

材料:杭白菊(或胎菊)5-8朵、枸杞10粒;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清肝明目、滋阴降火。适合用眼过度、易上火者。

4.  淡竹叶莲心茶(清心火)

材料:淡竹叶5g、莲心2g、甘草3g(调和苦味);

做法:沸水冲泡或稍煮;

功效:清心除烦、利尿通淋。适合心火旺、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者(莲心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少量)。


外治保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1. 刮痧解暑

部位:颈后(风池至大椎)、背部膀胱经(尤其心俞、肺俞区域)、肘窝、腘窝;

作用:疏通经络、散热排毒,缓解暑热引起的头昏脑胀、身重乏力、恶心等。注意力度适中,皮肤微红或出痧即可,勿强求出痧过多。刮后避风,4-6小时后再洗澡。体质虚弱、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2. 艾灸温阳(虚寒体质)

穴位:关元(脐下3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中脘(脐上4寸)、神阙(肚脐);

作用:温补脾肾阳气,尤其适合长期在空调房、贪食冷饮导致脾胃虚寒、腹痛腹泻、畏寒乏力者。选择温灸盒或悬灸,每穴15-20分钟,微热舒适为度,避免烫伤。体质偏热、实热证者不宜。

3. 穴位按摩

内关穴(养心安神):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按揉3-5分钟,缓解心烦、心悸、恶心、晕车;

神门穴(安神助眠):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睡前按揉,助眠;

足三里(健运脾胃):常按揉或艾灸此穴,能强健脾胃,增强抵抗力;

风池穴(疏风解暑):后发际两侧凹陷处。按揉缓解头痛、项强、感冒初期不适。

4. 中药浴足(引火下行)

材料:艾叶、花椒、生姜(温阳散寒);

方法:药材煮水,待温度适宜(约40℃)泡脚15-2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能促进气血循环,引火归元,安神助眠。

图片
图片

 

当前在线人数:361人, 您是第 6818位访问者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1024*768

版权所有: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赣ICP备2021002407号-1   

技术支持:   ga.PNG赣公网安备 36010302000537号



扫码查看服务号

扫码查看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