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刮痧解暑
部位:颈后(风池至大椎)、背部膀胱经(尤其心俞、肺俞区域)、肘窝、腘窝;
作用:疏通经络、散热排毒,缓解暑热引起的头昏脑胀、身重乏力、恶心等。注意力度适中,皮肤微红或出痧即可,勿强求出痧过多。刮后避风,4-6小时后再洗澡。体质虚弱、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2. 艾灸温阳(虚寒体质)
穴位:关元(脐下3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中脘(脐上4寸)、神阙(肚脐);
作用:温补脾肾阳气,尤其适合长期在空调房、贪食冷饮导致脾胃虚寒、腹痛腹泻、畏寒乏力者。选择温灸盒或悬灸,每穴15-20分钟,微热舒适为度,避免烫伤。体质偏热、实热证者不宜。
3. 穴位按摩
内关穴(养心安神):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按揉3-5分钟,缓解心烦、心悸、恶心、晕车;
神门穴(安神助眠):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睡前按揉,助眠;
足三里(健运脾胃):常按揉或艾灸此穴,能强健脾胃,增强抵抗力;
风池穴(疏风解暑):后发际两侧凹陷处。按揉缓解头痛、项强、感冒初期不适。
4. 中药浴足(引火下行)
材料:艾叶、花椒、生姜(温阳散寒);
方法:药材煮水,待温度适宜(约40℃)泡脚15-2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能促进气血循环,引火归元,安神助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