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市中心医院(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甲乳疝外科成功为一名长期受食管裂孔疝困扰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术+胃底折叠术,标志着我院在食管裂孔疝的微创治疗领域取得新突破。
该手术作为腹腔镜四级手术,操作难度高,技术要求精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地活动,数日后康复出院。
食管裂孔疝,通俗来讲就是胃的一部分“不安分”地通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溜”进了胸腔。这种“移位”破坏了胃与食管间的天然“阀门”,导致胃酸频繁倒灌,引发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
食管裂孔疝在人群中并不罕见,尤其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这类疾病的确诊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为20%~60%。
患者杨先生,今年69岁,今年多次因“反酸、吞咽困难”于我院住院治疗。完善胸部CT及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裂孔疝、食管溃疡并狭窄,出院后予抑酸药口服,但效果不佳,反酸、呃逆、吞咽困难等症状反复发作,近几个月加重,药物治疗已不能有效缓解症状。本次入院后,经过胸腹部CT、腹部MRI等全面检查,提示患者食管裂孔缺损较大,部分胃底疝入纵隔,符合手术指征。经过深入讨论,治疗团队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术+胃底折叠术”。术前,医护团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解释了手术方案,减轻了他们的焦虑情绪,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手术过程中,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通过几个0.5-1厘米的小切口进行操作。在高清腹腔镜放大视野下,手术团队精准定位疝环缺损,将疝入胸腔的胃及组织还纳回腹腔。随后,手术团队缝合膈肌脚,修补食管裂孔缺损,并放置生物补片加强修补效果,以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关键的抗反流步骤是胃底折叠术,采用胃底部分包绕食管下段,形成有效的抗反流屏障,防止胃内容物反流。整个手术历时约2小时,出血量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地活动并开始进食,反酸、烧心症状消失。护理团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术后护理,包括饮食指导、活动建议和伤口护理等。患者术后恢复迅速,住院时间大幅缩短,术后数日便康复出院。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该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